个个游|个人自助旅游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08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京] 皇史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楼
发表于 2014-12-21 19:33: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皇史宬是中国明、清时期的皇家档案馆,总面积8400多平方米,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南池子大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皇史宬始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初建时称“神御阁”,嘉靖十五年竣工后,敕赐名“皇史宬”。皇史宬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皇家档案库。基本概况

皇史宬
皇史宬

皇史宬(cheng)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档案馆,又称表章库,位于北京天安门东边的南池子大街南口。皇史宬始建于明嘉靖13年(1534年)7月,建成于明嘉靖15年7月。占地846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全为整石雕砌,殿内大厅无梁无柱,南北墙厚分别为6米,东西墙后分别为3米。地面筑有1.42米高的石台,其上排列150余个外包铜皮雕龙的樟木柜,叫“金匮”。整个建筑与装具做工精良,华贵耐用,即能防火、防潮、防虫、防霉,且冬暖夏凉,温度相对稳定,极宜保存档案文献。是明清两代皇室保存其皇家史册的档案馆。“宬”的是指古代用于藏书的屋子。此后,隆庆年间和清朝的嘉庆年间屡加修缮。

历史发展

皇史宬
皇史宬

中国早在秦、汉时期,就有“金匮石室”的制度。<汉书·高帝纪下>记载:“与功臣刻符作誓,丹书铁拳,金匮石室,藏之宗庙。”所谓“金匮”,即是铜制的柜子;所谓“石室”,就是用石头砌筑的房子,其目的均是为了防火,让其保存的珍贵档案,能永久地保存下去。尔后历代档案库,均因袭秦、汉旧制,而又各有所发展,供保存各朝皇帝的“实录”、“圣训”、“玉牒”之类的皇家档案。皇史宬的建造,最早源于明朝内阁大学士丘浚给皇帝的上疏。早在明朝弘治五年(1492),丘浚就曾奏陈皇帝,提出应收集整理历代的经籍图书,立为案卷保存,以备“今世赖之以知古,后世赖之以知今。”对建设什么样的库房保存这些图籍,他建议:仿照中国古代“石室金匮”之意,在紫禁城文渊阁附近,建造一所不用木植,全用砖石垒砌的重楼,上层用铜柜存放各朝皇帝的实录和国家大事文书,下层用铁柜保藏皇帝的诏册、制诰、敕书及内务府中所藏可用于编修全史的文书。他的这一建议,基本勾画出了皇史宬的雏形。但由于种种原因,他的建议当时并未能付诸实施,直到42年后的嘉靖十三年,嘉靖皇帝因下令重修累朝皇帝的实录,并令大臣筹议建阁收藏皇帝的“御像、宝训、实录”之事时,当朝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张孚敬等,才重申前议,并有了“石室金匮”的正式建造。但新的建筑,已在丘浚建议的基础上有了很大改变。经张孚敬等议定,并经嘉靖皇帝批准,将建造地点选在了南池子一带,这样,既可以和其他宫苑建筑相成一体,又离紫禁城不远,还便于专门保管和查阅。其建筑规制,不是重楼,而是和南京之斋宫相同,内外用砖石团,阁上敬奉历代皇帝像,阁下存放累朝皇帝的实录、圣训。整个建造工程,用了两年时间。嘉靖十五年八月二十日,重修后的皇帝实录、圣训奉安进库,皇史宬开始

正式投入使用。室内金匮明代有20台,清雍正时增至31台,同治时为141台,光绪时为153台。清代还把107颗将军印信存放于皇史宬,另贮<大清会典>等。两侧配殿清代还保存过内阁题本的副本。皇史宬初建时,拟定名字并不叫皇史宬。因其初意首先是为敬奉皇帝像而建,所以初命名“神御阁”。工程完工后,嘉靖皇帝又决定专用该建筑存放皇帝的实录和圣训,而皇帝画像则另修景神殿恭奉,因此,乃将“神御阁”更名为“皇史宬”。据崇祯朝进士孙承泽<春明梦余录>记载,皇史宬的名字,是由嘉靖皇帝决定的,“宬”字,是在“成”上加个宝盖,这些字形的确定,也都是嘉靖皇帝“自制而手书”的。“宬”,<日下旧闻考>援引《燕都游览志》注释说:“宬与盛同义,<庄子>:‘以匡宬矢’,<说文>曰:‘宬’,屋所容受也。”在中国历史上,皇帝至高无上,代表国家,而历朝皇帝又都标榜自己所修的实录圣训,“不虚言,不溢美”,是真实的历史记录,所以用以存放实录圣训的地方,应既是保藏中华文化的总汇,又是保存皇家正史的殿堂。这也就是皇史宬之名称、之字形的寓意所在。清朝取代明朝后,仍将皇史宬作为保藏皇家档案之所,但皇史宬的门额字形,清朝做了很大的改变,并且改成了左汉右满两种文字合璧。1911年,清朝政府被推翻后,皇史宬一度仍归溥仪小朝廷的内务府管理。1925年溥仪出宫后,皇史宬由北平故宫博物院接管,这个时期,皇史宬长期处于封存状态。1949年,北京市政府把皇史宬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5年,国家档案局成立,皇史宬移交国家档案局管理。从1956年起,国家陆续拨巨款对皇史宬进行了多次修缮。1982年,皇史宬又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风格

皇史宬
皇史宬

皇史宬是一座庑殿式建筑,全砖石结构,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皇史宬门、正殿、东西配殿、御碑亭等,四周围以朱墙。皇史宬门额由满汉两种文字书写。主殿是砖石仿木结构,建在高2米的石台基上,绕以汉白玉护栏,面阔九间,庑殿顶,顶部及殿脊、鸱吻等均饰黄琉璃瓦。墙身是由特制磨砖砌成的,厚达5米,额枋、斗拱、门窗等均以汉白玉雕成,额枋上还绘有描金旋子彩画,殿内的拱券式顶没有用一梁一柱,俗称无梁殿。室内有汉白玉石须弥座,上置雕云龙纹镀金铜皮樟木柜152个。山墙上有对开的窗,以使空气对流。

地面铺设浮雕海水游龙图案的汉白玉须弥座,高达1.2米,座上放置152个雕饰云龙图案的金铜皮樟木柜,柜高1.31米,宽1.34米,厚0.71米,皇室档案就收藏于柜内。山墙的窗户南北对开,可以使空气对流,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新。大殿的结构及内部设施具有防火、防潮、防虫蛀鼠咬等特点,是一座集艺术性、科学性、实用性为一体的建筑,也是史书记载的“石室金匮”式建筑的典范。

相关藏品

金匮

云纹雕龙的木柜,即所谓的“金匮”,相当于古时候收藏绝密材料的“保险柜”。在这些“金匮”中,收藏着历朝皇帝的实录和圣训,以及皇室的家谱──玉牒。

四库全书

皇史宬
皇史宬

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四库全书>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玉牒

皇史宬
皇史宬

皇族的族谱称作玉牒。中国历代王朝,均修玉牒。可惜清代以前各王朝玉牒,均未流传于世。清代玉牒是唯一完整系统保存至今的皇族族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现存清代各类玉牒二千六百余册,辽宁省档案馆也保存大体相同的一份。这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对于清代的典章制度、宫廷历史、皇族户籍,以及人口学,谱牒学方面的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关事件

古根海姆博物馆植入事件

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

2012年6月,互联网上出现了有关朱锫建筑设计事务所受邀设计的北京古根海姆博物馆设计方案。该设计方案指出,北京古根海姆博物馆的设计采用植入的方法,将当代的展览空间建到北京皇史宬的历史建筑环境之中。该设计方案迅速引起热议。6月30日,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发起讨论会,希望呼吁相关部门废除北京古根海姆博物馆“植入”皇史宬的方案,并希望皇史宬能早日对公众开放。

对此,设计方朱锫建筑设计事务所称自己是在2007年受邀设计该方案,至于进展如何并不知情。而古根海姆基金会方面则称目前没有在北京建分馆的计划。

古根海姆由最初纽约第54大道的一个汽车展示棚改造的展览馆,建成了今天在全球拥有五处分馆的“连锁博物馆”。其中,以西班牙的古根海姆毕尔巴鄂分馆最为成功,创造了一座博物馆“挽救”一座城的奇迹。古根海姆前馆长托马斯·克伦斯曾提及,古根海姆计划在全球29个城市进行规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个个游|个人自助旅游网 ( 琼ICP备12002442号-29 )

GMT+8, 2024-4-25 10:04 , Processed in 0.18712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