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个游|个人自助旅游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48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京] 社稷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楼
发表于 2014-12-21 19:39:3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位于天安门西,为明清两代祭祀社、稷神祗的祭坛,其位置是依周礼《考工记》“左祖右社”的规定,置于皇宫之右(西)。祖与社都是封建政权的象征。社稷是“太社”和“太稷”的合称,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两者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根基。不仅在京城有国家的祭坛,地方各级城市也都有祭祀社稷的场所。社稷坛于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介

社稷坛
社稷坛

社稷坛整体布局略呈长方形,有内外两重垣,占地面积16万多平方米。内坛墙南北长266.8米,东西宽205.6米,红色墙身,黄琉璃瓦顶。每面墙正中辟门,北门为主门,是一座砖石结构的三座门,黄琉璃瓦歇山顶,通面阔20米,进深7米,明间为仿木绿琉璃重昂五踩斗拱,三座门均为拱券式。东、南、西各辟一拱券门亦为砖石结构的黄琉璃歇山顶,面阔12米,进深7米,仿木绿琉璃单翘单昂五踩斗拱。 按照古代天为阳向南,地为阴向北的理论,社为土地,属阴,所以坛内主要建筑均以南为上。最北为戟门,明代建筑,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原为中柱三门之制,后改为五间均为隔扇门。室内彩画为旧物,金龙枋心旋子彩画,室

社稷坛
社稷坛

外彩画为新作的金龙和玺。门内两侧原列有72支镀金银铁戟,插在木架上,清光绪廿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京,误认为是金银戟,将其全部掠走。

戟门南为享殿,又称拜殿,即现中山堂,原为皇帝到此祭祀时休息或遇雨时行祭之处。建筑始建于明,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重昂七踩斗拱。室外和玺彩画,室内为金龙枋心旋子点金彩画,也是改变功能后的改动。殿内为彻上明造,无廊步,歇山角梁与采步金和下金檩相交于垂柱,这是明代无廊殿座的结构特征,足证此殿仍是明初原物。门窗装修已非旧物,现中三间隔扇门,梢间间槛窗。戟门同拜殿前后连陛,都立于约1米高的白石台基上,台阶六步。

在该殿之南即为社稷坛。坛为汉白玉石砌成的正方形三层平台,四出陛,各三级。上层边长15米,第二层边长约16.8米,下层边长约17.8米。社稷坛是严格遵照古制而筑的,坛上层铺五色土: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象征五行。坛中央原有一方形石柱,为“社主”,又名“江山石”,象征江山永固。石柱半埋土中,后全埋,1950年移往他处;原坛中还有一根木制的“稷主”已无存。当时坛中所铺五色土是由全国各地纳贡而来,每年春秋二祭由顺天府铺垫新土。明弘治五年(1492年)将所铺坛土由二寸四分改为一寸,后皆遵此制。 坛四周建有宇墙(壝),墙顶依方位覆青、红、白、黑四色琉璃砖,宇墙每边长62米,高1.7米,四面均立一汉白玉石棂星门,门框亦为石制,原各装朱扉两扇。西南除社稷坛、享殿、戟门外,在内坛墙内还有神厨、神库,坐西朝东,面阔五间,进深五檩,南北并列,之间加建一过厅,其西边内坛墙处开一栱门,通墙的宰牲亭,宰牲亭位于坛墙西门外南侧,为屠宰祭祀用牺牲之处,黄琉璃瓦歇山顶,四角重檐,方形,每边均面阔3间,亭东南有一井亭,现仅存基础和井口。其外有垣墙一重(大部分已拆除),接于西坛墙,在北墙正中有砖石结构琉璃发券门一座,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面阔一间,檐下有仿木绿琉璃三踩斗拱。

外坛墙周长约为2015米,天安门内西庑正中为社稷街门,东向,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端门内西庑为社左门,黄琉璃瓦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社稷坛东北门在午门前阙右门之西,原为黄瓦三座门,近年经过改建,已失去原状。 兰亭八柱原在圆明园的四十景之一“坐石临流”处,仿绍兴兰亭而建。亭为重檐蓝瓦八角攒尖顶,置兰亭碑于亭内。兰亭碑上刻有曲水流觞图,背面有乾隆写的诗文。八根柱上分别刻有乾隆和精选的七位书法家临摹的兰亭帖。

园内还有许多古柏,大多是明代建坛时所栽,古木虬枝,是祭坛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一“槐柏合抱”树,是一对槐树和柏树相抱而生,至今仍枝繁叶茂,蔚为壮观,为园中别景。

外坛墙新辟南门内有一座三间蓝琉璃顶汉白玉石牌坊。此坊原在东单北大街,为清廷向1900年被杀死的德国公使克林德赔罪而建。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1919年被市民砸毁,后民国政府命德国重建于此,改名“公理战胜” 坊,并布置喷泉花木,形成一处欧式景观。1950年改为“保卫和平”坊。

导游图

历史

此地曾是辽、金城东北郊的兴国寺。元代扩入元大都城内,改名为万寿兴国寺。明永乐定都北京时,在紫禁城东西两侧建太庙和社稷坛,清因之。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为明、清皇帝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祭太社和太稷的场所。民国之前,社稷坛基本上没有变化,辛亥革命后,社稷坛的祭祀功能和原有的象征意义都消失了。民国三年(1914年)内务总长朱启钤将社稷坛改为中央公园,在南面辟一门(今中山公园南门),后又在西辟一门(今西门)。民国四年(1915年)将原在礼部的“习礼亭”迁建于园内,民国六年(1917年)从圆明园遗址移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兰亭八柱”和“兰亭碑”。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曾在坛北的拜殿停灵,1928年改拜殿名为中山堂,以志纪念。同时,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增建了一些风景建筑:东有松柏交翠亭、投壶亭、来今雨轩,西有迎晖亭、春明馆、绘影楼、唐花坞、水榭、四宜轩,北有格言亭等,以适应新的功能要求。1929年在中山公园内成立中国营造学社,这是影响中国建筑学科发展的大事;1942年7月建中山音乐堂。还将戟门改为电影场,后为革命图书馆,现为全国政协的会议厅。新中国成立后,公园曾多次修葺,又增添了一些大型文娱建筑,其中最重要的是1957年-1999年对位于内坛的中山音乐堂多次进行改建和扩建,其位置在内坛墙内,破坏了历史格局。

环境

社稷坛位于北京市天安门广场的西北侧,与天安门东北侧的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相对,一左一右,体现了“左祖右社”的帝王都城设计原则。社稷坛早期是分开设立的,称作太社坛、太稷坛,供奉社神和稷神(社即土地,稷即五谷),后来才逐渐合而为一,共同祭祀。社稷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它所在的地方,唐代是幽州城东北郊的一座古刹,辽代扩建为兴国寺,元代又被圈入大都城内,改叫万寿兴国寺,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在万寿寺的基础上建起了社稷坛。社稷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地方。这种布局是依照周代以来皇宫旧制设置的,即如<考工记>所记载的“左祖(太庙)右社(社稷坛)”的布局。社稷坛全园面积约360余亩,主体建筑有社稷坛、拜殿及附属建筑戟门、神库、神厨、宰牲亭等。 社稷坛是呈正方形的三层高台,以汉白玉砌成,象征着“天圆地方”之说,坛上铺有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的五色土,四周短墙也按方向覆盖四色琉璃瓦。五色土是由全国各地纳贡而来的,以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还象征着金、木、水、火、土五行为万物之本。社稷是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祀的上神和谷神,商周以至清代的帝王,均沿袭社稷的大礼。历代帝王自称受命于天,将自己比作“天子”,将社稷象征国家构成的基础,故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清晨举行大祭,如遇出征、班师、献俘等重要的事件,也在此举行社稷大典。坛四周有三重围墙,内墙四面各辟一座汉白玉门,名“棂星门”。中间一道名“坛墙”,坛墙与外墙之间,北有拜殿和戢门,西有神库和神厨、宰牲亭等。 拜殿是明清两代帝王在祭扫途中避风雨的地方,故名拜殿。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曾在此停灵,1928年改名“中山堂”。1914年社稷坛辟为中央公园,后改名“中山公园”。辟为公园以后,在社稷坛四周广建亭榭,东部有投壶亭、来今雨轩、松柏交翠亭;西部有迎晖亭、绘影楼、唐花坞、水榭、春明馆、四宜轩等;南部有从圆明园迁入的兰亭八柱和兰亭碑,以及汉白玉制成的保卫和平坊。如同太庙一样,社稷坛园内也以古柏著称,其中来今雨轩旁的七株古柏相传已达千年,树干周长有6米多。其余的数百株翠柏遮天蔽日,挺拔苍劲,千姿百态,蔚为壮观。

交通路线

1、2、4、5、10、20、52、57、22、54、120、802、特1路中山公园或天安门站下车,地铁、9、17、44、48、53、59、66、110、307、803、808、819、922、特4、特7、团结湖专线前门下车。

游客须知

位于天安门西侧,原是明、清时的社稷坛,是明清皇帝祭土地和五谷之神的地方,建于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因1925年孙中山先生的灵柩曾停放在园内拜殿中,1928年命名为中山公园。全园面积为24万平方米。建筑主要有社稷坛、拜殿、戟门、保卫和平坊、水榭、兰亭碑亭、唐花坞、习礼亭、四宜轩、迎晖亭、花廊、宰牲亭、格言亭、投壶亭、松柏交翠亭、来今雨轩、音乐堂、长青园、愉园和蕙芳园、儿童运动场等。 地址:东城区中华路4号 咨询电话:66055431 票价:3元

t0174b63873572c21ee.jpg (10.92 KB, 下载次数: 19)

t0174b63873572c21ee.jpg

t01092b109897176a26.jpg (11.62 KB, 下载次数: 20)

t01092b109897176a26.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个个游|个人自助旅游网 ( 琼ICP备12002442号-29 )

GMT+8, 2024-4-19 20:45 , Processed in 0.03978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